卫星遥感助力环境检测,开启监测新视野
发布日期:2025-03-11 作者: 点击: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环境监测技术的革新对于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卫星遥感技术凭借独特优势,正成为环境检测领域的强大助力,为我们开启全新监测视野。
卫星遥感可实现大尺度、大范围的环境监测。以往传统地面监测站点分布有限,难以覆盖广袤区域,而卫星却能轻松突破地域限制。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卫星可从太空俯瞰地球,收集海量环境数据。例如在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时,卫星遥感能快速扫描大面积林区,识别森林砍伐、火灾受损区域以及植被恢复情况。在巴西亚马逊雨林,卫星遥感持续追踪雨林面积变化,及时发现非法砍伐活动,为保护这片全球重要生态系统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在水质监测方面,卫星遥感同样大显身手。通过分析水体对不同波段光的反射特性,能准确监测水体叶绿素浓度、悬浮物含量以及污染物分布。我国湖北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常态化开展水体叶绿素浓度反演工作,成功预警汉江、梁子湖等水体的藻类水华情况,为地方水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洪湖地区,借助卫星追溯近 20 年水生植被消亡过程,助力生态修复评估。
空气质量监测也离不开卫星遥感。卫星能监测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在秸秆焚烧季,卫星遥感可大尺度、高精度监控秸秆焚烧火点。2024 年,湖北省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 2255 个,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数据保障。同时,卫星还能追踪污染物传输路径,为跨区域污染治理协作提供信息支撑。
面对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堆存这类新兴环境监测难题,卫星遥感结合 AI 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语义分割算法等深度学习模型,建立基于 AI 的固体废物人机交互解译技术方法,将解译耗时从 “小时级” 缩短至 “分钟级”,解译准确度大幅提升,助力执法工作迈向智能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度与效率,卫星遥感技术不断升级。高光谱观测卫星投入使用,其能获取更丰富光谱信息,识别更多地物类型与环境要素。此外,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应用,将光学、雷达等不同类型卫星数据综合分析,取长补短,为环境监测提供准确信息。
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检测领域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与保护方式。从广袤森林到复杂水体,从空气质量到固体废物管理,卫星遥感成为守护地球家园的 “天眼”,为制定科学环境政策、开展有效生态保护行动提供坚实数据基础,助力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